[亿欧导读 ]药采新政下,中国仿制药企业如何同国外原研药巨头及国内同类仿制药企业同台竞标中立足,是每个药企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章来源于:江必旺
【编者按】“4+7”带量采购政策, 对整个医药产业的竞争格局和产业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集采新政实施前制药行业乱象、政策挑战和出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来源于蒲公英,作者江必旺;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18年国家出台的“4+7”带量采购政策无疑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场地震。其影响力之大,远超想象。
“4+7”集采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中标药品价格,大幅减少药品流通费用,压缩药企的盈利空间,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影响医疗和医药行业人才的培育和走向,改善医患关系,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回归本质:由销售为王,逐渐转向以创新、质量和成本为核心竞争力。
药采新政下,中国仿制药企业如何同国外原研药巨头及国内同类仿制药企业同台竞标中立足,是每个药企需要面对的挑战。
2018年中国“4+7”带量采购试点执行以来,中标药品价格应声而落,降幅超50%,有的甚至超过90%。由政府主导、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同场竞标、低价者中标、以量换价的全新医改政策,不仅扭转了长期以来药价虚高的顽症,而且有效破解了当前医疗体系种种乱象。
多年以来,中国药品招标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国内药品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已不仅仅是价格层面的问题。众所周知,药价虚高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条心照不宣的灰色产业链--百姓从腰包中掏出的救命钱,大部分流入了医药销售流通环节。
畸形的医药流动市场充斥着各种回扣、贿赂,滋生着腐败,扭曲着人性,负面效应更为堪忧。药企资源配置倒挂,整个社会医疗资源浪费,医患矛盾激化,社会风气败坏,医生偏离治病救人的本心,各种乱象横生。
一、药价居高不下,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一方面,医院或医生对采用哪家药厂的药有绝对发言权,另一方面医院有着以药养医的需求。因此药价定得越高,药厂越有空间给回扣,医生也更愿意开昂贵的药品,导致患者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二、医生形象受损,医患矛盾激化,医学人才流失。
古往今来,医生都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职业,担负着解除患者病痛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医生社会和经济地位都较高,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和教育成本也很贵。但中国医生正常的薪资与其付出完全不匹配。
以前社会上有个流行说法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充分说明了医生低收入的尴尬境况。
中国的医院及医生都需要“以药养医”的方式来维持医院的发展并弥补医生薪酬偏低的现状。医生通过开药方拿回扣,虽然能弥补工资收入的不足,却严重影响了医生群体崇高的社会形象,医患矛盾日益恶化。
同时导致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甚至已经有了丰富从业经验的医生纷纷转行,去做更能赚钱的医药代表。据了解,中国本土每年大约培养80万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而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造成医疗教育资源和医疗人才极大浪费。
三、过度医疗、过度用药与无药可治并存。
由于医生收入与所开药品价格和用量挂钩,使得中国普遍出现过度医疗、过度用药。以抗生素为例,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约3万吨,其余18万吨在国内使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
过度用药不仅增加不必要的医保支出和个人的负担。而且会让患者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引发生命危险。
一方面过度治疗、过度用药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又经常买不起药,面临无药可医的艰难处境。《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因为很多老百姓买不到或付不起昂贵的生物药费用,不得已通过非法的渠道购买救命药物。
四、药企资源错配,偏离做药本心。
药品生产企业的本心,应该是把主要资源用在开发新药以满足新的临床需求,或者不断改进制药工艺技术水平以提高药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中国原有的药品招标体制,导致中国几乎所有药企都采用销售为王的发展策略,把超过50%的资源投入到市场营销。
文章来源:《药品评价》 网址: http://www.yppjzzs.cn/zonghexinwen/2020/101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