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体裁之一,是论述文章作法或评论作家作品的著作,与诗话、词话、赋话性质基本相同。“文话”是我国文章之学的重要资源,对文章创作与研讨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共收录143种“文话”,为我国文章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而又可靠的文献资料。《历代文话》大致从“文道论”“文气论”“文境论”“文体论”“文术论”“品评论”和“文运论”等方面来评文论事,其中“文体论”中有相当多关于某种文体的品评资料。
宋人倪思曾明确提出“文章以体制为先”[1]14,明人吴讷亦言“文辞以体制为先”[1]9。童庆炳先生说:“从文学传统上看,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文体的国度。”[2]8钱志熙先生亦说:“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文体学传统。”[3]这说明文体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历来备受重视。因此,本文就以各种“文话”资料为主,兼及其他零星的文评资料,通过“七”这一古代特有的文体,总结古代文评家们在品评文体时的方式和角度。
提到文体,首先应该是解释文体名称。只有名称解释清楚了,才能对文体的体制及其他方面了解得更加深入,此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勰《文心雕龙》已经开了为文体辨名的先河。如其《杂文》中提到七体的命名:“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4]254就用七窍嗜欲所发来解释“七发”之名称由来。清人孙梅也持此论:“一曰《七发》,始于枚乘,原本七情,故名《七发》。”[5]4727但关于文章或者文体名称的解释,不同的文评家有不同的想法,《文选》注家李善就在《七发》下注解:“《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词》《七谏》之流。”[6]1559李善所解释的名称含义很简单,直接以实数“七”为说,故名《七发》。此后,很多人都依附其说。明人徐师曾曰:“按七者,文章之一体也。词虽八首,而问对凡七,故谓之七;则七者,问对之别名,而《楚词》《七谏》之流也。”[7]138清人何焯言:“枚叔《七发》,数千言之赋,读者厌倦,裁而为七,移形换步,处处足以回易耳目。此枚叔所以独为文章宗。”[8]947说法貌似有别,实则继承李善之说。至晚清,俞樾、王兆芳又有了新的解释。俞樾《文章释叙》曰:“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发》,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终。不然,《七发》何以不六,《九歌》何以不八乎?”[9]6255王兆芳亦说:“七者,阳数之逾五者也。古恒言,半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设客主,为七章也。主于托物问答,讽谕归道。源出《管子·七臣七主》篇,流有汉枚乘《七发》,其后演者甚多,《文选》列‘七’。”[9]6315则是联系数字在古代的特殊意义,以古人大半之数释之。
以上解释的七体命名之因,各有立场和角度,我们暂不深究诸说正确与否,仅各种解释本身就提供给后人足够的文献资料,去探究文体命名的真正含义。而且,不同文评家的品评方式和角度又足以启人心智。这些都体现了“文话”类著作的价值。
文体的起源也一直是文评家们关注的焦点。早在西晋时,挚虞就曾写过《文章流别论》,虽然已经散佚不全,但从《艺文类聚》等类书中仅留的只言片语,还是能看到其对文体源流的重视。挚虞之后,很多文评家亦是如此。上举李善《七发》注,除了对文体命名之因进行了分析,还追溯了文体的起源:“犹《楚词》《七谏》之流”。当然,把七体起源追溯到《七谏》,现在看来肯定有误,从产生时间上看,《七发》要早于《七谏》,其不可能受到《七谏》的影响,而且语言形式差别也很大。但是,李善当时能够有意识地去追溯某个文体的起源,在文体发展史上是值得肯定的。清初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枚之秀韵不及宋,而雄节殆于过之。”[10]92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亦说:“《七发》,始于枚乘,盖楚辞《九歌》《九辩》之流亚也。”[11]113其说虽与李善有别,都仍是从《楚辞》的角度来为《七发》循流探源的。除了楚辞,也有将七体溯源至其他篇章的。明人谢榛曾引赵王枕易之说:“《七》法来自《鬼谷子·七钳》*《鬼谷子》中没有《七箝》,当为《飞箝》之误。之篇。”[12]27其实是从《七发》一文利用心理变化的规律进行开导启发这一点来说的。《飞钳》对于驾驭人心,分析透彻,它利用人性的弱点以达到游说的目的,《七发》在这一点上与之相类。清人章学诚亦云:“孟子问齐王之大欲,历举轻暖肥甘,声音采色,《七林》之所启也;而或以为创之枚乘,忘其祖矣。”[13]62他认为七体肇始于《孟子》,具体说来就是《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一段话。上述诸例虽然对七体起源理解有异,但都追溯到了具体的篇章。
文章来源:《药品评价》 网址: http://www.yppjzzs.cn/qikandaodu/2021/0517/1713.html
上一篇:刘熙载对诗品与人品的美学思考
下一篇:钟惺品评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