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消防部门承担着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1]。消防员面临的各类灾害现场情况复杂,救助任务多变,一方面环境形势严峻,涉及火灾、高温高湿、受限空间、高空、地下等;另一方面出警次数多、工作时间长、不分昼夜,且多数为负重作业,需要身着装备,手拿器材。为了完成任务,消防员大强度的体、技能训练不可或缺,成为日常。这些特点决定了消防员群体易产生身体疲劳,也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并建立消防员训练疲劳的监测及评价方法,对科学实施实战化训练、提高队伍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避免身体疲劳的方法是系统监测和科学预防,疲劳的识别和监测方法主要有主观评定法和客观评定法[2]。准确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界定其疲劳程度,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避免因过度疲劳引起运动损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Lehmann等[4]按照系统理论,将过度疲劳定义为应激和恢复失去平衡,应激太多或恢复太少都会增加过度疲劳的风险;Raedeke等[5]开发的《运动员疲劳量表》(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ABQ)由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组成,共15个题目,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疲劳程度越高;Borg等[6]编制的《主观疲劳评估量表》(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结合生理指标,通过数字、简单的文字表示被试人员的主观疲劳感受和运动强度;Kellmann等[7]研制的《运动员应激—恢复问卷》(The Recovery-Stress Questionnaire for Athletes,RESTQ76-Sport)通过测量运动员对应激和恢复的主观评价达到监测运动员过度训练的目的;晏宁[8]对RESTQ76-Sport进行了跨文化检验,构建了中国运动员的过度疲劳因素结构模型,并制定了《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及其简表;王希然等[9]研究发现高温高湿环境与作业人员烦恼指数、疲劳感觉出现率有很好的一致性;胡鸿等[10]对拉力作业人员的上肢肌肉疲劳累积情况进行研究,提出1种基于肌力降幅和RPE评分的肌肉疲劳评价模型;司华山[11]综述运动性疲劳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并融合心率、RPE值、呼吸速率等多个指标构建运动性疲劳分级模型;谢云等[12]对10名优秀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进行42 d的跟踪测试,表明主观感知疲劳是评价竞速运动项目训练负荷的有效手段;彭丽华等[13]研究认为消防员与普通人群身心疲劳程度差异显著,训练(出警)后的身心疲劳程度较重,军衔、年龄、兵源对身心疲劳程度影响不大。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员人群,少有的几项针对消防职业疲劳的研究也是多采用国外或运动领域量表,各量表的内容及结构是否适用于消防员,是否符合消防职业特性有待考证。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参考文献[14]将《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引入到消防员的疲劳监测体系,对其进行跨行业检验[14],确定消防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因子结构,分别为情绪应激、生理疲劳、心理疲劳、自我效能、体能恢复、自我调节、睡眠质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制成《消防员运动性疲劳监测量表》[15],共38道量表题,每个题目有7个选项,0~6分,分数越高,说明出现的频率越高,另有1道单选题,统计消防员年龄段,3道填空题,统计消防员的职务、所在省份和对自己训练的满意情况。量表包括应激和恢复2个1级分量表,其中,应激分量表由情绪应激、生理疲劳、心理疲劳3类2级分量表组成,恢复分量表由自我效能、体能恢复、自我调节、睡眠质量4类2级分量表组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检测,通过对基层消防救援队伍量表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量表题目的区分度和辨别力,并对量表实施信效度检验,进而修订量表评价参考常模,划分消防员疲劳等级及类型,以此验证量表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更好地预防训练损伤的发生和提高科学施训水平。
1 样本描述
按照地域分布,计划发放量表550份,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有专人负责量表的讲解及操作,因此这些地区的样本量偏多,其他省份也有所涉及,对我国消防救援队伍的战训疲劳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量表发放对象为全国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均为男性,回收有效量表529份,地域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样本地域分布Fig.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被试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32岁,岗位以一线指战员为主,基本能反映我国消防员人群的身体疲劳情况,年龄及岗位情况如表1所示。
文章来源:《药品评价》 网址: http://www.yppjzzs.cn/qikandaodu/2020/1222/1001.html
上一篇:浅谈公立医院党建新要求下的基层党建工作评价
下一篇:开封·光明医院杯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