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药品评价
主办:江西省药学会
主管: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ISSN:1672-2809
CN:36-1259/R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258799999952316
被引频次:14964
数据库收录:
化学文摘(网络版);期刊分类:药学
期刊热词:
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理用药,药物治疗,胰岛素,临床药师,安全性,疗效,二甲双胍,药师,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型毒品发展史:从药品到毒品

来源:药品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04:5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毒品推陈出新,基本走的是“从天然到合成”的一条发展路线。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管制毒品也形成了“从药品到毒品”的现象 3月中旬,英国《太阳报》报道了英国街头出现的

毒品推陈出新,基本走的是“从天然到合成”的一条发展路线。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管制毒品也形成了“从药品到毒品”的现象 3月中旬,英国《太阳报》报道了英国街头出现的一幕诡异景象:一群年轻人如恐怖电影中的“丧尸”一样行走在人群中,跌跌撞撞,时而静止不动,时而拔腿狂奔。原来,这些几乎丧失了意识的年轻人服用了一种名为“香料(Spice)”的新型毒品。 据悉,“香料”是模仿大麻的化学成分合成的,而效力比大麻强上一百倍。在曼彻斯特,仅需3英镑便可买到1克“香料”,在伦敦10英镑能买到1克“香料”。由于英国等一些国家缺乏对其有效管制,因而“香料”在这些国家大量流行。英国有慈善机构表示,估计曼市街头95%以上的流浪汉都吸食过“香料”。 “‘香料’会作用于大脑中的特定受体,使人整天浑浑噩噩,并且丧失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整体感觉真的就成了丧尸,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中国毒理学会会员陈晟向记者介绍。 “香料”就是一种典型的新型毒品。所谓新型毒品,国外称之为“设计过的毒品”(designer drugs),即在普通药品或传统毒品的分子结构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加以修饰,得到一系列与原来毒品结构不同、效果却差不多甚至更强的药物。也有人发掘和传统毒品有类似作用的药品,并把这些未被法律明文禁止的毒品的“亲戚”当作合法药物来销售。其实,新型毒品的概念内容是在变化的,比如在只有天然鸦片、大麻的年代,鸦片制剂就被认为是新型毒品。而现在运用新化学技术制造的甲卡西酮等取代了鸦片制剂成为新型毒品主流。 “从天然到合成”的发展路线 所有的毒品,无论传统毒品还是新型毒品,本质上都是一种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正如我国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在国际法上,毒品的定义是一步步扩大和深化的。最早关于毒品的国际禁毒公约是1912年的《海牙鸦片公约》和1925年的《日内瓦禁毒公约》,这两部公约规定了对鸦片和鸦片制剂的管制。随后,1936年的《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将毒品管制范围扩大到了麻醉药品。联合国又于1961年和1971年分别制订《麻醉品单一公约》和《精神药物公约》,以及于1988年制订《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纳入毒品管制范围,形成了现有的国际禁毒公约体系。 随着时间推移,新与旧的概念不断变化。可以说,在毒品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那个阶段的新型毒品:在《海牙鸦片公约》开始管制鸦片的时期,出现了鸦片制剂,例如吗啡、美沙酮、杜冷丁等;在鸦片制剂受到管制之后,又出现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例如冰毒、海洛因等;如今,杜冷丁、冰毒等已经被严格管制后,又出现了如“丧尸浴盐”、“开心纸”等新一代的新型毒品。 毒品推陈出新,基本走的是“从天然到合成”的一条发展路线。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管制毒品也形成了“从药品到毒品”的现象。美国有专家做过调查,自二战以后,新型毒品一开始几乎都是以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形态出现的,或用于科学研究,或用于军事目的,或用于临床医学。这些药品在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滥用,带来社会问题,才会被列为毒品进行管制。 美国学者戴维·考特莱特在其《上瘾五百年》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19世纪初,医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美国南北战争时,吗啡作为镇痛剂在美军中广泛使用。但作为鸦片制剂,吗啡的成瘾性比鸦片更强。因此,战争结束后,美军中出现了大量吗啡成瘾者。1897年,为了解决吗啡的成瘾性,德国拜耳药厂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一种名为二乙酰吗啡的制剂。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把它起了个外号叫“海洛因(Heroin)”,意为“英雄式的发明”。当然,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海洛因成了比吗啡成瘾性更强的新型毒品,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其毒性蔓延至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无独有偶,人工合成毒品冰毒的故事也类似。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兴奋剂苯丙胺,即安非他命(Amphetamine),用于治疗肥胖症等疾病。二战时,欧洲各国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安非他命分发至前线。在此过程中,有人继续将安非他命改良,制成甲基苯丙胺,即冰毒。苏德战争时,德国军队就曾以冰毒为兴奋剂进行注射,希特勒本人也曾注射过冰毒。冰毒在后来也成了世界上最普遍、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安非他命(苯丙胺) 冰毒(甲基苯丙胺) 从分子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安非他命氨基上的一个氢键替换为一个甲基,就成了冰毒。多出来的甲基使冰毒具有更强的脂溶性,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这也是为什么冰毒能直接毒害神经细胞而安非他命不会的原因。这种在药品或传统毒品的分子结构上略作修饰,形成一种新的化学品的过程,是新型毒品产生的最典型方式。 致幻新型毒品“丧尸浴盐”的恐怖故事 随着海洛因、冰毒的泛滥,各国开始严格管制,它们也随之退出了“新型毒品”的行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毒品的发展史走到了尽头,一些药效更加强劲与诡异的新型毒品不断孕育出现,制造着更大的社会问题。 “有些新型毒品在成瘾性上弱于传统毒品,但它们非常容易导致大脑产生幻觉,并带来严重的暴力倾向,因此很容易产生各种暴力犯罪。”陈晟说,例如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致幻类新型毒品LSD。 LSD学名为“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1938年,由瑞士化学家阿伯特·霍夫曼合成。一开始,霍夫曼只将其作为开发呼吸道药物的一种中间体使用。1943年4月,当霍夫曼重复这个实验时,指尖无意蘸上了一点LSD,就随意放在嘴里尝了一下,没想到却造成了强烈的幻视、幻听等反应。 霍夫曼的发现,迅速引发了人们对LSD的重视,开始研究它医药方面的用途。1947年,LSD以“Delysid”的商品名作为一种精神药物在美国、欧洲上市,医生们对它的评价也相当不错。 冷战时期,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开始使用LSD来做实验,一方面用于审讯政治犯,一方面用于培养不怕死、无感情的超级战士。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原型、著名黑帮大佬詹姆斯“白头”巴尔吉(James‘Whitey’Bulger)就曾参加CIA组织的LSD药物试验来换取减刑。 后来,美国政府逐渐发觉这种药物似乎有些不对劲,许多年轻人将其作为刺激神经兴奋的药物而滥用,造成了大量人身伤害事故甚至犯罪。随后,美国政府在《管制物质法案》(CSA)中将其列为I类物质加以严格控制,除非得到禁毒署(DEA)的特许,任何人或组织在美国制造、持有、运输、使用LSD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并可能构成犯罪。 在LSD之后,陆续有多种致幻类新型毒品在各国出现,例如MDPV、MDMA等。其中,MDPV是使得新型毒品在全世界范围受到关注的“功臣”。 MDPV学名为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Methylene dioxy pyro valerone),早在1969年便被人工合成出来,因为外形跟盐类似,所以人们称之为“浴盐”。2004年以前,没有人注意到MDPV的神经刺激性作用,所以各国法律对其未作任何限制。美国的加油站、便利店、酒吧里到处都能买到这种“浴盐”。 2012年5月26日,美国迈阿密31岁的男子鲁迪·尤金在吸食了MDPV后,突然袭击路边的流浪汉罗伯特·普普,将其四分之三脸部啃咬下来。警方到达后,连续开了数枪将鲁迪·尤金击毙,才使得他啃脸的行为停止下来。 事件发生后,媒体冠之以“丧尸事件”的称号,MDPV也以“丧尸浴盐”的外号出了名。随后,美国共计28个州立刻将其列入违禁药品名录,禁止生产和售卖,就连科学研究都严格管制。 新型毒品在中国的扩散与列管 在中国,新型毒品的发展也呈现从无到有、危害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的轨迹。 中国最早的新型毒品是吗啡,19世纪末进入中国,于民国初年盛行。1901年,上海口岸的吗啡进口量为11万盎司。早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即制订了《禁毒治罪暂行条例》,来管制吗啡、海洛因等新型毒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吸食毒品的大概有200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4%左右,流行的基本是传统毒品鸦片、大麻等。此后,由于政府严格管制,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30年‘无毒国’的美誉”。《边境缉毒实录》作者、前缉毒警察田浩表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毒品越来越多,新型毒品也开始流行了。 自20世纪末起,新型毒品开始在国内的娱乐场所中流行,典型的代表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虽然进入中国较晚,但新型毒品在中国的蔓延却极为迅速。 3月27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显示,全国现有的250.5万名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的人员为151.5万名,占60.5%。国家毒品实验室从各地送交的检测样品中,发现了22份可直接吸食的新型毒品。 报告还显示,国内制造新型毒品的犯罪十分突出,制毒区域规模明显扩大。2016年全国破获制造毒品案件583起,捣毁制毒窝点438个。此外,还有大量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 大量的新型毒品在国内生产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外买家的需求,国外贩毒集团因为本国某种毒品已经列管,无法生产,而中国对这种毒品却没有列管,便委托中国制毒者供应这种毒品;另一方面流向了国内的娱乐场所和毒品黑市,受众多为年轻人。 比如在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戒毒中心治疗的新型毒品吸食者,以20岁至30岁的青年为主体,许多人吸毒史长达七八年,也就是说许多人几乎一成年就开始沾染新型毒品。 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医生陈敏认为,新型毒品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是新型毒品价格非常低廉。传统毒品最初传入国内时,因为其种植、提炼、运输等成本,吸食者多为有钱人,每月花费动辄上万元。而新型毒品因为可以通过国内的实验室自行制作,省去了种植、运输等多项成本,制毒原料也并不昂贵,所以新型毒品的价格一直非常低。“以湖南为例,一般的低纯度冰毒大概也就是200多元一克(纯度越高价格相对就高),而麻古可以低至50元一粒,两三百块钱可以让吸毒者维持一个星期,一个月毒品的消费成本也就是一千多块。”陈敏说。 此外,制作新型毒品也并非难事。“如果开发一种市面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型毒品,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将其合成出来,而在于评估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吸毒人员而言,有效性就是所谓的‘过瘾’效果)。因为这种开发肯定是不合法的,也就没法公开招募受试者,也没法采取临床上的一系列监控措施来保护受试者的安全,所以风险高得可怕。”陈晟说,“而如果制造他人已经开发出来、市面上流行的新型毒品,那倒不是很麻烦。许多制造新型毒品的工艺,在毒品黑市上流传得不少。” 新型毒品越来越猖獗,禁毒部门只能采取动态的方式,密切关注新型毒品的产生与流行,不停将新出现的新型毒品列入管制。 2月16日,国家禁毒办宣布将卡芬太尼、呋喃芬太尼、丙烯酰芬太尼、戊酰芬太尼等4种芬太尼类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视员邓明介绍,芬太尼类物质自21世纪初起,在欧美国家开始出现较大规模滥用。由于这类物质药效较强,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乃至危及生命,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出现上百起滥用芬太尼类物质致死案例。 截至将4种芬太尼类物质列管,中国目前已经一共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134种,即国内毒品市场上的新型毒品。其中,2001年,国内将氯胺酮列入管制。2010年以来,国内将国际社会反映突出的1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相继列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15年10月1日起,国内开始实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一次性列管了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 毒品推陈出新,基本走的是“从天然到合成”的一条发展路线。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管制毒品也形成了“从药品到毒品”的现象 3月中旬,英国《太阳报》报道了英国街头出现的一幕诡异景象:一群年轻人如恐怖电影中的“丧尸”一样行走在人群中,跌跌撞撞,时而静止不动,时而拔腿狂奔。原来,这些几乎丧失了意识的年轻人服用了一种名为“香料(Spice)”的新型毒品。 据悉,“香料”是模仿大麻的化学成分合成的,而效力比大麻强上一百倍。在曼彻斯特,仅需3英镑便可买到1克“香料”,在伦敦10英镑能买到1克“香料”。由于英国等一些国家缺乏对其有效管制,因而“香料”在这些国家大量流行。英国有慈善机构表示,估计曼市街头95%以上的流浪汉都吸食过“香料”。 “‘香料’会作用于大脑中的特定受体,使人整天浑浑噩噩,并且丧失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整体感觉真的就成了丧尸,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中国毒理学会会员陈晟向记者介绍。 “香料”就是一种典型的新型毒品。所谓新型毒品,国外称之为“设计过的毒品”(designer drugs),即在普通药品或传统毒品的分子结构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加以修饰,得到一系列与原来毒品结构不同、效果却差不多甚至更强的药物。也有人发掘和传统毒品有类似作用的药品,并把这些未被法律明文禁止的毒品的“亲戚”当作合法药物来销售。其实,新型毒品的概念内容是在变化的,比如在只有天然鸦片、大麻的年代,鸦片制剂就被认为是新型毒品。而现在运用新化学技术制造的甲卡西酮等取代了鸦片制剂成为新型毒品主流。 “从天然到合成”的发展路线 所有的毒品,无论传统毒品还是新型毒品,本质上都是一种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正如我国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在国际法上,毒品的定义是一步步扩大和深化的。最早关于毒品的国际禁毒公约是1912年的《海牙鸦片公约》和1925年的《日内瓦禁毒公约》,这两部公约规定了对鸦片和鸦片制剂的管制。随后,1936年的《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将毒品管制范围扩大到了麻醉药品。联合国又于1961年和1971年分别制订《麻醉品单一公约》和《精神药物公约》,以及于1988年制订《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纳入毒品管制范围,形成了现有的国际禁毒公约体系。 随着时间推移,新与旧的概念不断变化。可以说,在毒品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那个阶段的新型毒品:在《海牙鸦片公约》开始管制鸦片的时期,出现了鸦片制剂,例如吗啡、美沙酮、杜冷丁等;在鸦片制剂受到管制之后,又出现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例如冰毒、海洛因等;如今,杜冷丁、冰毒等已经被严格管制后,又出现了如“丧尸浴盐”、“开心纸”等新一代的新型毒品。 毒品推陈出新,基本走的是“从天然到合成”的一条发展路线。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管制毒品也形成了“从药品到毒品”的现象。美国有专家做过调查,自二战以后,新型毒品一开始几乎都是以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形态出现的,或用于科学研究,或用于军事目的,或用于临床医学。这些药品在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滥用,带来社会问题,才会被列为毒品进行管制。 美国学者戴维·考特莱特在其《上瘾五百年》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19世纪初,医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美国南北战争时,吗啡作为镇痛剂在美军中广泛使用。但作为鸦片制剂,吗啡的成瘾性比鸦片更强。因此,战争结束后,美军中出现了大量吗啡成瘾者。1897年,为了解决吗啡的成瘾性,德国拜耳药厂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一种名为二乙酰吗啡的制剂。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把它起了个外号叫“海洛因(Heroin)”,意为“英雄式的发明”。当然,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海洛因成了比吗啡成瘾性更强的新型毒品,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其毒性蔓延至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无独有偶,人工合成毒品冰毒的故事也类似。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兴奋剂苯丙胺,即安非他命(Amphetamine),用于治疗肥胖症等疾病。二战时,欧洲各国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安非他命分发至前线。在此过程中,有人继续将安非他命改良,制成甲基苯丙胺,即冰毒。苏德战争时,德国军队就曾以冰毒为兴奋剂进行注射,希特勒本人也曾注射过冰毒。冰毒在后来也成了世界上最普遍、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安非他命(苯丙胺) 冰毒(甲基苯丙胺) 从分子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安非他命氨基上的一个氢键替换为一个甲基,就成了冰毒。多出来的甲基使冰毒具有更强的脂溶性,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这也是为什么冰毒能直接毒害神经细胞而安非他命不会的原因。这种在药品或传统毒品的分子结构上略作修饰,形成一种新的化学品的过程,是新型毒品产生的最典型方式。 致幻新型毒品“丧尸浴盐”的恐怖故事 随着海洛因、冰毒的泛滥,各国开始严格管制,它们也随之退出了“新型毒品”的行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毒品的发展史走到了尽头,一些药效更加强劲与诡异的新型毒品不断孕育出现,制造着更大的社会问题。 “有些新型毒品在成瘾性上弱于传统毒品,但它们非常容易导致大脑产生幻觉,并带来严重的暴力倾向,因此很容易产生各种暴力犯罪。”陈晟说,例如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致幻类新型毒品LSD。 LSD学名为“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1938年,由瑞士化学家阿伯特·霍夫曼合成。一开始,霍夫曼只将其作为开发呼吸道药物的一种中间体使用。1943年4月,当霍夫曼重复这个实验时,指尖无意蘸上了一点LSD,就随意放在嘴里尝了一下,没想到却造成了强烈的幻视、幻听等反应。 霍夫曼的发现,迅速引发了人们对LSD的重视,开始研究它医药方面的用途。1947年,LSD以“Delysid”的商品名作为一种精神药物在美国、欧洲上市,医生们对它的评价也相当不错。 冷战时期,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开始使用LSD来做实验,一方面用于审讯政治犯,一方面用于培养不怕死、无感情的超级战士。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原型、著名黑帮大佬詹姆斯“白头”巴尔吉(James‘Whitey’Bulger)就曾参加CIA组织的LSD药物试验来换取减刑。 后来,美国政府逐渐发觉这种药物似乎有些不对劲,许多年轻人将其作为刺激神经兴奋的药物而滥用,造成了大量人身伤害事故甚至犯罪。随后,美国政府在《管制物质法案》(CSA)中将其列为I类物质加以严格控制,除非得到禁毒署(DEA)的特许,任何人或组织在美国制造、持有、运输、使用LSD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并可能构成犯罪。 在LSD之后,陆续有多种致幻类新型毒品在各国出现,例如MDPV、MDMA等。其中,MDPV是使得新型毒品在全世界范围受到关注的“功臣”。 MDPV学名为亚甲基二氧吡咯戊酮(Methylene dioxy pyro valerone),早在1969年便被人工合成出来,因为外形跟盐类似,所以人们称之为“浴盐”。2004年以前,没有人注意到MDPV的神经刺激性作用,所以各国法律对其未作任何限制。美国的加油站、便利店、酒吧里到处都能买到这种“浴盐”。 2012年5月26日,美国迈阿密31岁的男子鲁迪·尤金在吸食了MDPV后,突然袭击路边的流浪汉罗伯特·普普,将其四分之三脸部啃咬下来。警方到达后,连续开了数枪将鲁迪·尤金击毙,才使得他啃脸的行为停止下来。 事件发生后,媒体冠之以“丧尸事件”的称号,MDPV也以“丧尸浴盐”的外号出了名。随后,美国共计28个州立刻将其列入违禁药品名录,禁止生产和售卖,就连科学研究都严格管制。 新型毒品在中国的扩散与列管 在中国,新型毒品的发展也呈现从无到有、危害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的轨迹。 中国最早的新型毒品是吗啡,19世纪末进入中国,于民国初年盛行。1901年,上海口岸的吗啡进口量为11万盎司。早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即制订了《禁毒治罪暂行条例》,来管制吗啡、海洛因等新型毒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吸食毒品的大概有200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4%左右,流行的基本是传统毒品鸦片、大麻等。此后,由于政府严格管制,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30年‘无毒国’的美誉”。《边境缉毒实录》作者、前缉毒警察田浩表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毒品越来越多,新型毒品也开始流行了。 自20世纪末起,新型毒品开始在国内的娱乐场所中流行,典型的代表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虽然进入中国较晚,但新型毒品在中国的蔓延却极为迅速。 3月27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显示,全国现有的250.5万名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的人员为151.5万名,占60.5%。国家毒品实验室从各地送交的检测样品中,发现了22份可直接吸食的新型毒品。 报告还显示,国内制造新型毒品的犯罪十分突出,制毒区域规模明显扩大。2016年全国破获制造毒品案件583起,捣毁制毒窝点438个。此外,还有大量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 大量的新型毒品在国内生产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外买家的需求,国外贩毒集团因为本国某种毒品已经列管,无法生产,而中国对这种毒品却没有列管,便委托中国制毒者供应这种毒品;另一方面流向了国内的娱乐场所和毒品黑市,受众多为年轻人。 比如在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戒毒中心治疗的新型毒品吸食者,以20岁至30岁的青年为主体,许多人吸毒史长达七八年,也就是说许多人几乎一成年就开始沾染新型毒品。 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医生陈敏认为,新型毒品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是新型毒品价格非常低廉。传统毒品最初传入国内时,因为其种植、提炼、运输等成本,吸食者多为有钱人,每月花费动辄上万元。而新型毒品因为可以通过国内的实验室自行制作,省去了种植、运输等多项成本,制毒原料也并不昂贵,所以新型毒品的价格一直非常低。“以湖南为例,一般的低纯度冰毒大概也就是200多元一克(纯度越高价格相对就高),而麻古可以低至50元一粒,两三百块钱可以让吸毒者维持一个星期,一个月毒品的消费成本也就是一千多块。”陈敏说。 此外,制作新型毒品也并非难事。“如果开发一种市面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型毒品,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将其合成出来,而在于评估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吸毒人员而言,有效性就是所谓的‘过瘾’效果)。因为这种开发肯定是不合法的,也就没法公开招募受试者,也没法采取临床上的一系列监控措施来保护受试者的安全,所以风险高得可怕。”陈晟说,“而如果制造他人已经开发出来、市面上流行的新型毒品,那倒不是很麻烦。许多制造新型毒品的工艺,在毒品黑市上流传得不少。” 新型毒品越来越猖獗,禁毒部门只能采取动态的方式,密切关注新型毒品的产生与流行,不停将新出现的新型毒品列入管制。 2月16日,国家禁毒办宣布将卡芬太尼、呋喃芬太尼、丙烯酰芬太尼、戊酰芬太尼等4种芬太尼类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巡视员邓明介绍,芬太尼类物质自21世纪初起,在欧美国家开始出现较大规模滥用。由于这类物质药效较强,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乃至危及生命,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出现上百起滥用芬太尼类物质致死案例。 截至将4种芬太尼类物质列管,中国目前已经一共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134种,即国内毒品市场上的新型毒品。其中,2001年,国内将氯胺酮列入管制。2010年以来,国内将国际社会反映突出的1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相继列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2015年10月1日起,国内开始实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一次性列管了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

文章来源:《药品评价》 网址: http://www.yppjzzs.cn/qikandaodu/2020/1022/881.html

上一篇:是该管管网络主播卖食品药品了!
下一篇: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的障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