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于儿童及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肿胀、压痛明显,对病患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在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病患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患分为对照组共40例病患和观察组病患共40例病患,其中观察组中女25例,男15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39.5±27.5)岁,对照组中女24例,男16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40.5±27.5)岁;分析比较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图6所示为苏打焙烧温度对浸出产物TiO2含量的影响。由图6可见,焙烧温度从500℃ 升高到900℃时,产品中TiO2含量也随之增加;苏打焙烧温度继续升高,酸浸产物的TiO2含量反而开始降低,这可能是苏打焙烧温度过高导致焙烧产物出现烧结现象有关[15]。由此可见, 900℃为适宜的苏打焙烧温度。
纳入标准:①经X线检查显示,病患存在明显的单侧桡骨远端骨折现象,同时参照国际Cooney评定标准病患的骨折分型属于Ⅱ或者是Ⅲ型,也就是病患关节内无显著移位骨折或者是关节外移位骨折;②病患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角度大于20°~25°;③所有病患均于受伤后三天内到院就诊,且此前未接受其他治疗;④所有病患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签署了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骨肿瘤或者是骨结核等病理骨折的病患;②伴随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者;③骨折同时合并患者神经、血管、肌腱损伤者;④伴随骨质疏松疾病者;⑤骨折类型属于陈旧性或者是开放性的病患。
要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系统提升,为此,学校可通过举办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大赛来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并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和能力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到大学生学习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提升心理素质。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恢复情况 两组病患治疗后3个月的掌倾角、桡骨缩短、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患治疗后三个月的掌倾角、桡骨缩短、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腕关节旋后、桡偏、背伸、尺偏等活动情况,第六周、第三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对病患腕关节的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以及握力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患的腕关节功能越好。
周小羽很镇静,他什么也不多说,就这一句足可以让他扬长而去,留下后面哄的一声大笑。这种笑里就有了你笑我我笑你的成份,这种笑里就有了尔虞我诈的成份。而且,过一段时间,全村人全镇人都会知道谁与谁困在一起,谁在高岗的玉米地里偷过谁。而且传得有鼻子有眼睛,有枝有节。
1.2.1 对照组 给予本组病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进行臂丛神经麻醉。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掌侧缘朝上,使用上臂止血带,切开7cm弧形切口于病患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并顺次切开皮下组织至筋膜,充分暴露并剥离旋前方肌,同时暴露骨折断端,清除软组织,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给予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然后采用合适的“T”形钢板放置于桡骨远端的掌侧经调整位置,然后使用普通螺钉进行固定,在C臂机透视下确认满意后顺次植入锁定螺钉,确认无误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松开止血带缝合创口。功能位进行石膏托固定[1]。
1.2.2 观察组 给予本组病患外固定支架,进行臂丛神经麻醉。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给予上臂止血带,根据术前X线检查结果,分别切开两个1cm纵行切口于病患桡骨骨折近端桡背侧缘及骨折线,并行钝性分离,直视下植入两枚3~4mm的Schanze螺钉,距离大于4cm,并垂直于绕骨干;避开指伸肌腱切开两个0.5cm纵行切口于病患第二掌骨桡背侧两端,并行钝性分离,直视下植入两枚2~2.5mm的Schanze螺钉,距离大于4cm,并垂直于掌骨长轴[2];然后连接事先准备好的外固定支架,旋开所有固定螺母,首先进行整复以及骨折复位,纠正骨折部位的畸形,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与骨折碎块上固定克氏针,皮肤表面留置针尾;在C臂机透视下确认复位满意后旋紧各螺母,并固定外固定支架;并根据病患骨折的实际情况,不同体位固定腕关节;再次C臂机透视下确认满意后,对钉道进行缝合冲洗;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托外固定。
表1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恢复情况()
2.2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 观察组病患治疗3个月后的腕关节旋后、桡偏、背伸、尺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患的旋前、掌屈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
2.3 对比两组病患的腕关节功能评分 观察组病患治疗后的第六周、第三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1.2 方法
表3 对比两组病患的腕关节功能评分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原则为:尽量将病患的桡骨尺偏角及掌倾角、尺桡关节相对应的解剖形态、桡骨长度进行恢复,从而有利于正常轴向力学传导分布的恢复以及保证关节面的平整[3]。此外,还应保证关节具有充足的稳定性,继而为骨折断端的愈合奠定良好、牢固的稳定性,有利于实现病患术后腕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并防止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碎骨块以及骨折端出现移位的现象。
目前,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较多,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其是借助钢板的较强固定效果从而达到一期愈合的效果,并且在纠正桡骨缩短方面同样也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内固定治疗能够使病患的骨折部位实现最大程度的解剖复位,保证关节面的平整,可为骨折部位提供持续较好的固定,有利于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恢复,并且可促进病患早期对尺桡关节进行活动,尽可能实现腕关节功能的恢复[4]。而外支架固定主要是利用韧带牵拉复位的原理从而对骨折部位进行间接复位,可维持骨折两端的轴向牵引,从而对复位后的桡骨长度进行维持,可对桡骨短缩进行有效纠正,有利于良好恢复腕关节功能,并对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出现进行减少[5]。并且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病患造成的创伤较小,可对骨及周围的软组织血液的运行进行保护,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还能避免二次切开,从而病患的接受度较高,但外固定支架仅有轴向牵开的效,针对侧方所起到的稳定性效果较差,针对病患成角畸形无法进行完全纠正,并且针对后期畸形的矫正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度[6]。在本次研究中,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病患治疗后的第6周、第3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是外固定支架不会对附近的软组织造成压迫,切口较少且距离骨折断端较远,较少损伤骨折局部组织,从而对骨折断端的完整性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从而促进了病患术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外固定支架可有效恢复病患的腕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式中:Δp为阻力损失(Pa);ξ为阻力损失系数(1.0);ρ为气体密度(kg/m3);v为气流平均速度(m/s).
[1]郭浩,邱志辉.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6):95-98.
[2]周群广.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2(2):408-410.
[3]朱成栋,乔高山,朱乐银,等.植骨内固定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4):496-499.
[4]曾欢高,毕殿海,廖勇,等.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92-94,97.
[5]李洪彬.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668-670.
[6]周春林,韩元龙,潘刚,等.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6,42(18):2062-206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xternal Fixator and Internal Fixator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文章来源:《药品评价》 网址: http://www.yppjzzs.cn/qikandaodu/2020/0522/332.html